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力量,肩负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群为四川省省级“双高”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在建设三年间,积极探索多元协同、精准育人路径,创新构建“人才共育、课程共研、基地共建、成果共享”协同育人机制,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融媒体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之路。
一、破解行业痛点,响应时代需求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飞速发展,广电与网络视听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传统技能型向复合型、创新型转变。对此,职业教育暴露出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技术创新转化缓慢、优质教育资源分散等问题。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群依托四川省“双高”建设契机,构建了“四链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育人体系。以“融合思维”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整合技术、内容与传播渠道,通过跨学科课程项目式实践和校企协同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课程体系、服务县域中心、成立全国广电与网络视听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举措,多维度发力,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二、多维协同发力,构建育人新格局
打造“专业共建、课程共研、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紧贴新闻传播服务链构建人才链,精准对接行业岗位需求,将岗位能力转化为教学资源。
订单式培养:2023年12月,专业群与四川快手互联网信息有限公司合作开设“快手订单班”,采用“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企业全程参与课程设计,派遣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每学期开展实战教学;学校则负责理论教学与思政教育,确保学生既掌握技能,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与天府融媒(四川)科技公司、四川萃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茂县融媒体中心等企事业单位达成订单培养与就业服务意向。
项目制教学:专业群与天府融媒、四川日报新媒体中心、腾讯科技(成都)等20余家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更改为:专业群与天府融媒(四川)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头部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课程共研、基地共建”机制。近五年承担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到款金额超200万元,助力企业品牌升级(如“天府龙芽”全媒体推广、《二月茶》电影文案策划)。与企业共建“乡村振兴直播基地”,通过抖音账号推广凉山农产品,助农销售额年增长15%,相关案例获省级媒体报道多次。
基地共建:与力方集团共建“融媒力方实习基地”,该基地配备Cinema 4D三维建模工作站、4K超高清演播室等设备,可同时容纳140名学生开展实训。2024年6月,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在此完成《三维包装基础》《短视频创作》整周实训,由企业导师手把手教学,最终产出30余部符合行业标准的三维动画作品,其中5部被力方集团采纳用于商业项目。此外,基地还承担新生“职业启蒙第一课”,2024级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新生通过参观企业工作场景、与设计师面对面交流,提前建立职业认知。
建立“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融通”课程体系。持续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以“文化素养 + 专业技能 + 创新思维”为三重目标重构课程。
底层共享课程聚焦职业通识根基,开设《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媒体技术基础》《融媒体技术基础》等6 门平台课程。中层分立课程立足岗位需求细分,依据“短视频创作”“融媒体编辑”“直播运营”等岗位群方向,精准开发《镜头语言》《剪辑技巧》《直播间搭建》{更改为:精准开发《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融媒体新闻报道实务》《MG动态图形》}等23 门专业核心课程。顶层融通课程侧重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模拟新闻中心”“融媒体中心仿真运营开展项目化教学,学生从选题策划到内容发布实现全流程实践。目前,创作高质量学生作品百余部。
搭建“师资互兼、赛创融合、就业服务”实践实训平台。以实训室建设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导向、以技能竞赛为抓手,有序推进实践实训平台体系化建设。精准对接县域融媒发展需求,自2021年底起,专业群专项开展四川县级媒体融合发展调研工作,先后深入资阳、仁寿、双流等十余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面摸清县级融媒的运行模式与用人需求,校地合作助力培养更贴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传媒人才。
持续推进省级县级融媒体中心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建设。累计开展培训40余期,覆盖15000{更改为:12000}余人次,服务范围遍及全省80% 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积极拓展乡村振兴服务领域,依托融媒体技术技能助力乡村发展战略及研究,完成省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校企共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
重点建成“1245”全媒体生产实践实训平台。以融媒体资源为核心业务生态,依托教学、运营两大系统,提供职业培训、内容制作、大数据应用、一体化运维四大服务,覆盖教学、实践、科研、社会服务等五大领域。平台既是学生实战实训的主阵地,也是服务社会的“融媒体工坊”,年均承接企业横向课题 5-8 项;其中,2023 年为 “天府龙芽” 品牌制作的系列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超 500 万次,直接助力品牌销售额增长 30%。(其中,师生共创作品手机电影《紧急直播》获第33届中国金鸡电影节新影像影片竞赛奖• 全网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转发,微博话题热搜破2亿。)
促进“岗课赛证” 深度融合。以“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模式推动教学改革以来,近四年累计指导学生斩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12项(其中 2023—2024 年连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融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短视频创作与运营” 赛项中获二等奖)、省级奖项80余项;专业教师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2项,开发新媒体编辑、舆情监测与分析等5项 1+X 证书,学生取证率达 95% 以上,切实实现“以赛促教、以证强技”的育人实效。
资源延伸多元发力,成立全国广电与网络视听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3 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牵头,联合 95 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全国广电与网络视听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产教融合发展支撑力,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共同体以“思政铸魂、技术赋能”为核心,整合成员单位资源,推动教学质量与行业技术同步升级。一是深化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融合,依托央视网,建设“大思政育人教学资源创作与成果展示平台” 和“融媒思政成果展示与实践教学平台”,丰富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国家级在建资源库)建设内容。(更为:积极参与全国广电与网络视听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新闻传播大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线下备课交流活动;打造专业核心课程线上资源12门,丰富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国家级在建资源库)建设内容。)二是推进“金课”“金教材”建设,专业群联合相关企业,编写《网络广告制作》《影视项目制作》《手机拍摄项目操作》等 4 本校企合作活页式教材。同时,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闻摄像与后期编辑》,课程包含50个行业真实案例,累计选课人数超 1.5 万人次,被多所院校引用。三是引入 AIGC 技术重构教学模式,打造并开设《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中引入涵盖AI生成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四大模块内容,学生通过实训可掌握相关工具使用,切实提升学生对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的掌握。
三、取得成果
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近四年,专业群培养融媒体人才25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从85%提升至96%,对口就业率超92%,企业满意度达95%,平均起薪增幅25%。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表现亮眼: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短视频创作与运营”银奖1(更为2)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7项,其他累计获奖百余件。
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行业服务上,与天府融媒共建教学中心、开发课程并建示范基地,为武警学院师资项目到款32.36 万元,助农直播促凉山农产品热销,推广 “天府龙芽” 等品牌,还联合 20 余家川渝企业育人才、攻技术。(更改为: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行业服务上,与天府融媒共建课程开发中心,参与“天府菁才”融媒体人才培训平台课程体系建设。)社会培训覆盖广,2021—2025 年办县级融媒体培训班 40 余期、培训超万人次,开展银行舆情、涉藏新媒体培训及残联演讲辅导。帮扶公益成效佳,建社区学院助乡村,关爱留守儿童,资助春蕾女孩,参与社区公益及暖冬拍摄,尽显担当。
服务“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建设“中国—东盟海外融媒体基地”,牵头完成“人机协作赋能的数字媒体运营”L5 职业标准及配套专业教学标准;向印尼、斯里兰卡等输出课程标准 6 门、开展融媒体类专业培训及交流 11 次,为发展中国家传媒人才培养提供了中国方案。)
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共同体相关会议新闻被人民网、央视网、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网、四川教育发布、川观新闻等多家重量级媒体宣传报道,新闻转载、阅读量超过百万次,展示了共同体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提升了共同体的社会影响力。
未来,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群将继续深化“四链融合”机制,重点推进三大工程:一是建设“全媒体数字化资源生产线”,持续开发更多AIGC教学资源;二是大“乡村振兴融媒体服务站”布局;三是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共享融媒体教学资源,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通过产教融合不断深入,育人机制不断创新,为行业持续输送“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为职业院校改革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最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贡献职教力量。
(陈敬贵、秦勉、卢隽、潘文英、柳青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