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8日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昨天下午,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45名学子,在专业老师黄妍、刘畅、许会荣的带领下,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新闻学子共同前往四川报业博物馆,参加“传承报业基因 讲好中国故事”记者节主题活动,聆听川报记者故事,探寻报业发展历程,思考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分享启思考,职业精神永传承
活动开场,封面新闻记者杨博做了“路在脚下,心在传承”为主题的演讲,讲述与父亲共同报道《“敬礼娃娃”与记者父子跨越 15 年的故事》,从自身经历展开,分享了自己职业启蒙的来源、职业成长的过程、报道创作的背景、未来发展的期待等内容。听完记者杨博的分享,23级新闻1 班单维虹同学深受触动:我倍感新闻人身上所承载的使命与担当,我们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发声者,我们的新闻报道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人民。
创意融媒展新貌,文化传承绽光芒
接着,四川日报“堆堆乐队”主唱陈昶带来乐队作品 MV《我怎么这么好看(三星堆文物版)》,并分享了乐队在报社的发展历程。该神曲三天内曝光量超 5 亿,还登上央视五四晚会、四川各学校高三毕业晚会及幼儿园舞蹈课堂。陈昶介绍,川报对传统文化的持续关注与探索,促使其创意融媒产品形成“每逢大事必唱歌”的特色,“堆堆乐队”也应运而生。他认为,无论是 MV 的“出圈”还是乐队的“出道”,都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未来希望有更多媒体人发挥创意,让古蜀文明与中华文化更加鲜活立体。
馆内参观悟新闻,前辈故事励后人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进入报博馆参观。四川日报全媒经济新闻中心首席记者王眉灵、主任助理徐莉莎、四川日报全媒视觉中心记者何海洋、封面新闻首席记者杨涛分别讲述了巴蜀文化、科技创新、突发事件、熊猫文化等新闻报道背后的创作故事。其中,曾荣获中国新闻奖的何海洋分享了他在第25 个记者节收到的最好礼物——其作品再次获得 2024 中国新闻奖,赢得在场学子阵阵掌声。
在谈及此次活动地点选择在四川报业博物馆举行时,四川报业博物馆馆长、川报上行文化总经理谭友富表示:一是因为这里的老建筑代表着老一辈报人的风采;二是馆内拥有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川报记者们的新闻作品,通过馆内展示以及创作分享,能够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整个四川经济发展;三是希望同学们先通过记者们的故事了解新闻传媒业,产生感动后再入馆参观;最后,这里还是全省记者节活动的启动地点。
针对在场同学提出的“您是怎样理解记者精神”这一问题,四川报业博物馆副馆长、川报上行文化副总经理熊丽说道:我觉得它是一种发现的力量,我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次活动去了解新闻的基因从哪里来,媒体融合还未开始前,在纸媒繁荣兴盛的那个年代,记者们采访一个新闻是多么艰难,尽管今天AI发展非常迅速,但我认为,AI始终无法替代人的理想、信念、坚持,正如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传播记者创作报道背后的故事以及建立博物馆等方式,就是希望新闻学子们能够明白:无论传播载体是什么,怎么变,你们都应该知道新闻的基因从哪里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荣誉颁发展未来,藏品捐赠续文脉
本次记者节活动中,川报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叶建平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的高校志愿者代表颁发了首批志愿者服务单位荣誉证书。在藏品捐赠环节,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兼四川日报总编辑许川先生之子许晓舟代表许川先生捐赠了珍贵藏品。截至目前,四川报业博物馆已收到17 位老报人捐赠的 82 件藏品,包括图书、采访本、手稿、作品集、文件及奖杯等。
此次活动不仅让新闻学子深入了解报业发展与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也为新闻学子埋下了一颗“做好新闻”的种子,在媒体融合新时代传承报业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挖掘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融媒学院 文/邱川铭 图/王晶晶、邱川铭)
编辑:蒲梦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