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擘画的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科学引领、有力推动了浙江从文化大省加快迈向高水平文化强省:引领浙江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力,不断增强了以文铸魂、守根护脉的自觉;坚持不懈弘扬和践行“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有力激发了以文培元、实干争先的力量;坚持不懈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决扛起了以文传世、守护文脉的担当;坚持不懈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营造了以文化人、“浙江有礼”的风尚;坚持不懈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鲜明树立了以文立心、激浊扬清的导向;坚持不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促进精神富有,全面提升了以文惠民、增进福祉的质效;坚持不懈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先行探索了以文兴业、文旅融合的新路;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创新打造了以文传声、展示形象的平台。浙江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得到全面增强、文化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社会公共服务力得到显著提升,文化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1.持续推动文明素质工程走深走实,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聚力回答好“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命题,聚焦人的现代化,统筹推进理论武装、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公民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素养全面提升。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践行“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实施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传播工程,深化“溯源”研究,形成了一批重大理论成果;打造“第一视点”品牌,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故事,系列报道全网阅读量超48亿;打响“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品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制度化体系化,“最美浙江人”“浙江有礼”品牌享誉全国,浙江成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满堂红”省份。
2.持续推动文化精品工程走深走实,文化创作精品佳作迭出。聚力回答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这一命题,奋力攀登文艺高峰,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通过设立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打造之江编剧村等,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浙江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主要艺术门类创作生产在全国大奖大赛中屡获佳绩。59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2024年“飞天奖”“兰亭奖”“中国美术奖”和民间文艺“山花奖”等获奖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创历史最佳成绩,浙产文化精品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3.持续推动文化研究工程走深走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聚力回答好“用浙江历史教育浙江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浙江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用浙江经验引领浙江人民”这一命题,坚持以“今、古、人、文”为主题,扎实推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研究制定一、二、三期实施方案,推动出版著作3800余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经过18年接续推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丰碑。吴越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黄帝文化、大禹文化、海丝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金名片”产生更大影响。
4.持续推动文化保护工程走深走实,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聚力回答好“切实把文化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一命题,扎实推进文物安全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文物价值传播推广,大力实施文博强省建设十大工程。全省40余处革命遗址被列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率先推出乡村博物馆、景区博物馆,全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实现“五连冠”。杭州西湖、中国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江郎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上山遗址、河姆渡遗址等得到系统性保护。“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13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5.持续推动文化产业促进工程走深走实,文化生产力得到强劲释放。聚力回答好“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一命题,全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前列。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不断深化,探索建立民营文艺剧团扶持机制。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高能级平台建设,历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文化企业数量稳居全国前列。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大关,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数量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拥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浙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2%增长至7.2%。
6.持续推动文化阵地工程走深走实,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直达基层。聚力回答好“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这一命题,持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省形成了农村文化礼堂、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城市书房、“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等文化惠民新经验,初步实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全覆盖目标。高标准建成运行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之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2024年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1573名文化特派员目前已举办文化惠民服务2.3万场。全面推进“艺术乡建”,更好满足乡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7.持续推动文化传播工程走深走实,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聚力回答好“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这一命题,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统筹内宣与外宣、网上与网下,社会主流舆论不断形成新声势。构建省市县一体化传播体系,县(市、区)全部挂牌成立融媒体中心。“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健全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协同工作机制,深化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做强国际传播,G20杭州峰会、杭州亚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良渚论坛、世界佛教论坛等影响广泛,《之江新语》等图书多语种全球出版,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挂牌成立。
8.持续推动文化人才工程走深走实,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聚力回答好“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名家、大家”这一命题,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实施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项目、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加大对青年文化人才的支持培养力度,实施文艺名家、新峰人才培育项目。组建“高层次文化人才服务团”赴山区县开展结对服务,推动文化人才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担当作为。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对浙江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寄予厚望重托。浙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为契机,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锚定建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铸魂传播新高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高地,人文经济新高地,社会文明新高地,国际文化交流新高地等战略目标,统筹推进“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努力打造文化领域更多标志性成果,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全面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加快打造“重要窗口”(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建立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擦亮“循迹溯源”研究品牌,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系列课题规划、研究。完善党的创新理论铸魂机制,实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提质增效行动,打响“跟着总书记学”品牌,深化“8090”和“00后”青年理论宣讲。坚持研究传播一体化,擦亮“第一视点”专栏“金名片”,推动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教研中心、文献中心贯通联动,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振兴协调机制。
二是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围绕以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建立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地方领导干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责任审计机制。擦亮世界文化遗产群“金名片”,推进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打响“文明之源耀浙江”品牌。打造“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化项目标识,启动“中国历代书法大系”项目,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擦亮历史文化名片。
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围绕打造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精品,以新时代文艺精品攀峰行动为牵引,实施“四个一百”工程、“浙里大戏”攀峰计划、“新时代 新征程”重大题材美术精品创作工程、新时代浙江文学精品攀峰行动计划、原创精品动漫游戏研发工程,推出具有世界影响的出圈之作。培育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深化“文化+百业”“百业+文化”,建立省级历史经典产业名录,发展壮大国潮品牌。
四是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精神富有,将人文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时代“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深化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统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和活动,擦亮新时代“钱江浪花文化直通车”文化惠民品牌,深化“文艺赋美”工程,推广公共文化空间运营“之江模式”。实施社会文明提升行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践行机制,擦亮“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品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书香浙江。
五是扎实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响“乡村旅游看浙江”品牌,实施“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深入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促进“展会+旅游”“演艺+旅游”“康养+旅游”“赛事+旅游”“水利+旅游”等融合发展。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探索建设全域智慧旅游,打造面向全球游客、功能完备的省级一站式智慧服务平台“嗨游”。培育文旅消费品牌,实施杭帮菜创新发展计划。大力推进入境旅游跃升计划,推进入境游全链条便利化“一件事”改革。
六是加强文化交流传播。围绕更好展示浙江“重要窗口”形象,擦亮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金字招牌”,探索开展多维度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扩大良渚论坛国际影响,打造全球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一带一路”对话的“大舞台”和中华文明展示的“大窗口”。迭代潮新闻、Z视介新型传播平台,以传播大脑为技术底座赋能全省新型传播平台建设。做强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建设中国一流、影响世界、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现代化省级国际传播实体。
七是统筹推进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围绕激发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动力活力,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实施浙江文化数字工程,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文化”新业态,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健全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健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诗画浙江”吸引力影响力,深化文旅运行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民生”,加快构建均等化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改革,推动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全域覆盖、全民共享。
八是锻造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围绕涵养最优文化发展生态,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文杰行动”,制定符合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的高层次文化人才评价标准,培养引育一批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名家大师,深入推进浙籍文化名家回归。实施青年文化人才“文新行动”,统筹提升青年文化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浙江文化英才工程。实施人才生态涵养“文优行动”,深化实施“名家带徒”计划,完善“以实绩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以人才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