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文化理念和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正文

传承创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9-09 来源: 作者:

前言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突破性的原创性贡献,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主体性自觉。浙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浙江区域文化及其传承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精神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浙江独具韵味的文化遗产和独树一帜的“浙学”思想传统,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前瞻性探索。从“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做好传统文化创新的文章”,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再到“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历程,生动地诠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思想伟力。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深切感受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鲜明的浙江区域文化对浙江改革发展实践的深刻影响,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就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凸显了浙江省域现代化探索鲜明的文化主体性意识。

1.深刻认识文化传承创新的全局性、战略性意义,明确提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

浙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文化名人群星璀璨,文化精品琳琅满目,文化样式异彩纷呈,文化传统绵延不绝,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文化传承创新的战略意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认为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强调“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立足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演进历史脉络的深刻把握,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共同的文化认同,是维系多民族国家向心力、凝聚力,塑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并形成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的重要精神力量。习近平同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同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几分几合,几遭侵略,都不能被分裂和消亡,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率先遭遇到的“成长的烦恼”,习近平同志深刻思考文化在全局中的深层意义,以战略思维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自觉把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努力提高领导和驾驭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全省形成了精心呵护文化遗产、专心守护历史文脉、用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文化在传承创新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能。

2.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明确提出“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有浙江特色的创新文化”

浙江是著名的文物之邦,拥有灿烂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万年上山、八千年跨湖桥、七千年河姆渡、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以及百年红船,都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群星璀璨的浙籍文化大家、独树一帜的“浙学”传统,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史上镌刻了光彩夺目的印记,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坚持古为今用,研究好运用好中国哲学和“浙学”,是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深刻把握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阐明对待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高度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同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思想文化资源。“天人合一”“万物并育”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的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智慧。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人合一,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个都是我们古老哲学的涵盖、寓意,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营养。”2005年8月15日,在安吉余村调研时,习近平同志围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智慧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挖掘儒家文化蕴含的合理因素,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课题。2002年底,习近平同志在衢州调研孔氏南宗家庙时强调,孔氏南宗家庙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广,是浙江历史文化的一个亮点,南孔文化值得很好地挖掘和弘扬。2005年6月20日,习近平同志为浙江高校师生作题为“理想·价值·人文精神”的主题报告,对儒家“忠孝仁义”观念进行了古为今用的创新性诠释,认为“忠”就是要对国家负责,“孝”就是对亲人负责,“仁”就是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义”就是要对自己负责,舍生而取义。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和合”文化时代价值,强调“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习近平同志深刻洞察“枫桥经验”所蕴含的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内在契合,强调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2004年5月,省委全会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的决定,把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作为平安建设的总抓手,将“和合”文化蕴含的追求自然与社会、个体与群体和谐的思想精髓,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形成了“大平安”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深入挖掘浙江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积极探索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契合的文化内核,形成了一系列省域治理的重大战略决策。

3.深刻认识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

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的走向,同时文化形态也会对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产生深刻的影响。千百年来,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徙和文化交融,使浙江文化融会了多元文化的精神特质,兼具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长处,融合了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之精髓,反映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激荡。浙江富于创造力的文化传统,深深地融汇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也体现在了浙江人民创业创新的社会实践上。习近平同志总结指出,“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的作为和精神,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源远流长的浙江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育着浙江的生命力、催生着浙江的凝聚力、激发着浙江的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的竞争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超越自我、创业奋进”。这“四个力”的概括,深刻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生生不息地引领和塑造着人们的认知、情感、信仰和生活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在历史文献之中,更积淀在世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之中,流传在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之中。在回顾总结浙江改革发展实践的历史经验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政策并无特殊、陆域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省份之一,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同志十分欣赏浙江区域文化所洋溢的“浓郁的经济脉息”,肯定了永康学派“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永嘉学派“义利并举”以及黄宗羲倡导的“工商皆本”等思想主张的价值,认为浙江独特的人文精神“构成了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非常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习近平同志的部署和推动下,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深层次的挖掘和转化,经济和文化良性互动、交相辉映,成功实现了“‘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

4.深刻认识历史文脉守护、文化精神传承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保护文化遗产,是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

精心守护文化遗产,切实保护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历史文脉得以光大,并惠及今人和后人的根本前提。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多次考察调研良渚遗址、萧山跨湖桥遗址、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大运河综合保护工程、乌镇古镇保护和南湖革命纪念馆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多次对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批示。习近平同志严肃地批评了一些地方在城市化过程中轻视甚至埋没城市文化个性,造成文脉断裂,以致“千城一面”的现象,强调“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是城市的灵魂”;强调新农村建设要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对古村落要注重“保护它的原貌,体现它的历史美,不能去破坏它”。在浙江各地调研时,几乎每到一地,习近平同志都要告诫当地领导干部“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要注重把地域的、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和推动下,乌镇这个枕水而眠的千年古镇,凭借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不仅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而且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2006年,习近平同志为考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来到磐安县乌石村,为该村200多间用玄武岩砌成的老石屋所吸引。当了解到该村准备拆旧建新时,习近平同志反复叮嘱村干部,不要把老房子拆了,要把它保护好、利用好,指出如果都把这些老村拆掉了,也就是把文化、根也拆掉了。遵循习近平同志的嘱托,乌石村对老屋资源进行了精心的保护和修复,成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村之一,为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的这些探索和实践表明,保护好、利用好文化资源,加强保护是前提,合理利用是体现文化资源价值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保护的有效手段。

5.深刻认识实现文脉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明确提出要“做好传统文化创新的文章”,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

21世纪之初浙江遭遇“成长的烦恼”,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文化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相适应,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人文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习近平同志深刻把握文化传承的历史规律,强调只有创造创新的动力生生不息,才能让文化绵延不绝。“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南北文化的交融,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激荡,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汇通,塑造出了浙江文化包容创新、崇尚创新的独特气质。习近平同志提出,“千百年来,浙江人民积淀和传承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正在于它令人惊叹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激活了浙江区域文化的创业创新基因,催生了波澜壮阔的大众化创业浪潮,造就了浙江独特的“老百姓经济”格局。习近平同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落实于做好“创新的文章”上,强调既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不能固守传统、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他着眼于浙江作为沿海发达省份肩负的文化创新使命,提出了以文化开放促进文化繁荣的创新思路,要求“在高度的自省中虚心汲取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精神素质不断适应开放的世界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让开放的精神结出更多惠及浙江千万人民的硕果”。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要求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创造出既体现人类文明进步走向,又展示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新文化。2006年5月30日,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习近平同志写道:“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关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表明:没有创造性的转化,文化传统再优秀,也只能存留在历史记忆之中;没有创新性的发展,文化传统再悠久,也终会因为缺乏生机活力而衰败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