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文化传承创新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卓越尝试,深刻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为在赓续中华文脉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领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精神奥秘,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对人类生存发展命运的深邃思考,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和终极关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灵魂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也为中华民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战胜各种艰险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文化是根,文化是精神支撑,文化是构成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背后,其实都有文化在发挥着极其深刻的内在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用“根”“魂”“基因”来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探索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深刻启示我们:植根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守正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地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夯实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要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铸牢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开辟未来的文化根基,延续中华文明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鲜明特性和独特优势,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
2.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全面把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论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它的提出是具有突破性的原理性贡献,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深入探讨和梳理了浙江区域文化中蕴含的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主张相契合的思想文化元素,如“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义利并举”“工商皆本”“励精图治”“天地和合”等。结合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实际,习近平同志还就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方法论原则,既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深深契合中华文化的思想智慧。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枫桥镇调研时,就揭示了“枫桥经验”的文化密码:人与人都应该团结互助、和谐相处。这里面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时代命题,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根本原则。围绕“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还就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等方针原则,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大理论创造。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探索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深刻启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要牢牢守住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方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要牢牢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和光大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神,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飞跃。要牢牢把握守正创新这个大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衔接,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3.顺应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融发展的大趋势,切实增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紧迫感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经济、技术、文化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而且文化还广泛渗透于上述各种力量之中,成为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因素”。为此,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先进文化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统领意识形态领域,坚决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和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渗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面对“失语挨骂”的现实挑战,增强国际竞争中的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强中国作为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今天的中国积蓄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积累了极其厚重的思想文化资源。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探索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深刻启示我们:中国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传播力,必须深入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理念,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坚持开放包容,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传承发展好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特性。要坚持文明互鉴,在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充分展示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展示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展示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要坚持自信自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加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优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优势。
4.着眼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生命力,不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的探索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之所以绵延不绝,既在于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辈辈守护,更在于始终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与时俱进、与日俱新,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使传统文化迸发新的活力,绽放时代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注重‘推陈出新’,传承历史优秀文化,赋予时代发展内涵”。在谋划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时,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浙江精神,不断挖掘其历史积淀,不断丰富其现实内涵,实现浙江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得更加紧密,与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结合得更加紧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这些重要论述,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性、人民性要求,即必须立足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相通的连接点,挖掘传承超越时空、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基因,使之更好地为当代人认同和共享,从而真正激发出现实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重心不在于过去,而在于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人;不在于将传统的素材、历史的细节精准地传授,而在于对现实生活进行本质的、正确的把握。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探索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深刻启示我们: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传承机制,就要挖掘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融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激发出传统文化的现实生命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创造或吸纳新的文化元素,补充、拓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更好地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立足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探寻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日常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路径,厚植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生长的内生动力。要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机制,让摆放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使社会各个群体都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体系,通过提升全体人民感知、欣赏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能力,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
5.广泛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历史智慧和政治智慧,是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为政之道。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一再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汲取中华传统美德和为政之道的思想智慧,以读书、修身、立德作为立身之本和从政之基;要学习借鉴古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政如农功,日夜思之”等教诲,养成“学与思”的习惯;要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等深切的忧民、为民情怀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树立“心无百姓莫为官”的志趣;要从传统的“慎独”功夫中感悟自律的重要性,“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习近平同志将自己的从政心得概括为激浊扬清、敬业乐业、乐在人和、力戒浮躁、贵耳重目、求知善读、戒奢节俭28个字,深刻体现了传承发展传统治国理政经验的自觉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广泛汲取传统国家治理的经验和智慧,推动了古代国家治理优秀思想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提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就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探索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深刻启示我们:适应大国治理的内在要求,秉持中华民族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的治理理念,就要把传统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提升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整体效能。要注重把握国家治理体系的内生性演进规律,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多一分尊重,多一分思考,深入总结大国治理特有的规律和实践经验,为今天的治国理政提供历史镜鉴。要注重汲取古代治国理政有益的思想智慧,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为政之道,积极推动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等的创造性转化,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华智慧。要注重强化政治文化建设的协同推进,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把握内在联系、理顺协同机制、锚定协同发力点,在汇聚合力中推动国家治理更显文化底蕴、更具人文关怀。
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以来,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关于“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的重要论述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践行好“两个结合”,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生命力,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从2005年全面启动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将“做好传统文化创新的文章”的战略思路全面融入“八项工程”建设,到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将“坚持弘扬中华文化”列为重要工作目标,再到2025年省委围绕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提出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高地的重要目标,浙江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工作议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文化强省建设实践,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大格局。二是着力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传播、践行等一体化推进的工作体系。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坚持抓紧抢救、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相结合,全面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振兴工程,打造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网络体系。在文化基因梳理上,深入实施文化研究工程,在抢救整理珍贵史料文书文献,深入挖掘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发展脉络,阐释浙江经验、浙江现象的文化基因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历史文脉光大上,高度重视吴越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诸葛文化、青瓷文化、围棋文化、农耕文化、节气文化、戏剧文化、传统医药文化、古村落文化的挖掘,同文旅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积极探索浙江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路径。在经济建设上,遵循以“‘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的创新思路,大力弘扬浙商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人文经济学”的文化土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赋能。在政治建设上,充分挖掘民本思想传统的合理成分,推广领导干部下访制度,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建设,推进“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建设,形成了“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的良好局面。在社会建设上,加强“德文化”“慈文化”“善文化”“孝文化”“和合文化”“信义文化”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弘扬“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中华优秀思想传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实践,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浙江还大力弘扬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和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加强党员干部的“心学”修炼,推动廉政文化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四是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传承的省域实践经验。在社会精神面貌塑造上,坚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生命力,持续弘扬“红船精神”、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等,激活浙江人文精神蕴含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义利并举、励精图治等优秀文化基因。在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上,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全面加强农村文化礼堂、文化会客厅、城市书房、文化驿站、“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以及考古遗址公园体系、乡村博物馆体系建设等。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上,坚持高水平推进全域文明创建,开展“浙江有礼”“最美浙江人”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乡居民现代文明素养的提升过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面向未来,浙江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重大使命,深入践行“第二个结合”,把握好赓续与创新的契合点,推动浙江万年文脉传承光大,形成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重大文化标识。一是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理念。围绕奋力推进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掘好、阐释好吴越文化、宋韵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黄帝文化等宝贵文化资源,努力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上发挥好先行示范作用;巩固发展“八八战略”引领下的文化建设先行优势,坚持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持续深化“做好传统文化创新的文章”的实践,健全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体制保障。二是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高地。坚持在传承中创新与在创新中传承的统一,深入推进文化研究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全面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赓续传承、弘扬光大浙江万年文脉,深化文化精品创作,在高原之上攀高峰、筑群峰,形成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重大文化标识。三是建成国际文化交流新高地,更好地展示浙江“重要窗口”形象。充分发挥浙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区位优势,以高水平打造“一带一路”枢纽为统领,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扩大同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推动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打造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高地。充分认识浙江作为“重要窗口”的特殊文化使命,擦亮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金字招牌”,扩大良渚论坛国际影响,讲好浙江故事、中国故事,在全面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上作出更大贡献。四是强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赋能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提高现代文明成果分享的普及性和可及性,不断拓宽全体人民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空间。坚持以文化人,聚焦社会文明进步,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破解新的“成长的烦恼”,探索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水平传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高效能治理、人民高品质生活良性互动的社会文明进步态势。